close
‧淺型退休族及潛在退休族的族群,他們是誰?
-中高齡族群中,除了巳走入”全退休生活型態”的銀髮族外,其中在45歲~65歲族群人口正快速增加,目前已佔全台人口30%,且具有31%的勞動貢獻度。
-此族群世代,已面臨現今社會環境演進,形成今日社會中非銀髮族的另一種退休族族群,即是淺型退休族、潛在退休族。
-他們與上一個世代的全退休族已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及未來高齡時的各式需求。
‧現今的淺型退休族、未來的潛在退休族的特質樣貌,有何不同?
-因成長及教育背景不同,擁有的工作能力及職業型態、居住區域、男女性別、家庭子女現況等因素的差異,已累積的財富現況,形成現今的淺型退休族與現在巳走入全退休銀髮族,相對的與過去上一個世代的退休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樣貌及心理、消費、生活形態。

‧中高年人口族群逐年增加,已達42.4%
-96年總體人口數成長為67年的170.5% (其中青少年人口下降,壯年、中高年、老年人口數則呈現成長)
-中高年人口大幅提升,青少年人口急速下降(少子化趨勢)


走到中年的X世代
X世代人口結構佔比變化
-族群年齡為45歲~64歲,歸類為「中高齡」人口區塊。
-勞動市場稱其為「中高齡」就業人口。
-平均而言,具有中高齡人口中為有工作能力的「勞動力人口」約為60%。
-60%的中高齡人口,為社會付出了31%的勞力貢獻度,且貢獻度持續上升。


‧具高教育者將會更快走入退休族
知識教育水準愈趨提高,且教育水準愈高者,愈有能力提早退出就業社會。特別是具有高教育但非高資產的潛型退休族。
-中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隨著年齡升高而遞減。
-教育程度愈高,其勞動參與率愈高,但也可愈快退出勞動市場。
-中高齡人口教育程度逐年提高,顯示未來知識人口比重漸增。
 

‧居住的區域不同,工作類型及職業別也大不同,城鄉間退休時間點已產生差異
職業類別差異
不同地區的中高齡族群職業結構不盡相同,其中白領工作者集中在台北市,農業工作者集中在中部、南部及東部。
 


‧收入及資產的累積影響對家庭責任長短期,也形成在不同區域居住者對退休方式及需求的落差
收入隨職業類別而有落差,差距達1.47倍
隨著不同地區所產生的職業差異,進而影響家庭平均收入數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thin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