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在顧客的心理是什麼?顧客的心理到底在想什麼?
~界定自我,解讀消費心理~

想想~長期機會點,在不景氣的行銷法
大部分的行銷人員在進行區隔顧客群推展業務行銷時,通常會根據以下方式進行分類:
1.
人口特質例如,「三十歲以上」、「新手父母」、「中所得」、「居住的地區」
2.
生活方式例如,「傳統家庭觀念」、「環保意識觀念」、「數位科技生活」
3.
消費能力例如,「每次平均消費金額」、「消費次數」、「年度累計消費總額」
其中,最為普遍採取以「人口特質」及「消費能力」,來做為「顧客資料庫類型」的分類方式,再進一步進行區隔行銷考量。
但是,當面對高度成熟市場、或在大環境景氣未明朗的情況下,行銷人員會感到以往操作成功的行銷方案,現今執行起來,業績推展成效卻似乎大不如前,原因何在?

改變行銷分析方式
‧界定自身經營的品牌、商品與服務分類(在各類消費者心目中的消費優先順序)
改變對顧客分群的觀念及方式(你的核心顧客屬於那一類型居多)
在高度成熟型區域市場,在經濟榮景走入泡沫化時,行銷人員已經很難再僅以「出色的廣告」與「卓越產品」誘導各式類型的消費群。
近幾年來的景氣寒冬,確實更侵蝕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也促使顧客調整購買行為。
消費者在經歷過去大部分支出靠的是舉債、萎縮的財富與儲蓄,再加上住宅資產的負擔,讓人們感受到自身像立基在流沙上一樣的危險。
在不景氣的年代,行銷人員真的必須由消費心理及消費購買行為,來探索顧客需求變動,才有機會靈活地調整策略、措施與產品組合,不論景氣衰退或復甦,都將立於不敗之地。

界定自身經營的商品與服務類別,在各類消費者心目中的消費優先順序
無論是哪一種的消費類型,都必須從「消費心理層面」去了解,你的商品與服務,在消費者心中被視為哪一種消費類型?並會採取的消費優先順序為何?
把自身經營的商品與服務歸屬於以下四大類 (必需品、享受品、可延後品,到可放棄品),進行檢視:
‧必需品維持生存所需的基本水準 - 食、衣、住,以及行的交通工具、費用,與醫療等的開支都包括在內。每日的必需品花費多或少,因人而異,是與個人生活切身習慣有關的東西。
‧享受品多屬於「當下立即購買還對自己說得過去」,並且帶點「對自我放縱性質」的商品。
可延後品「已經有」或「還算需要」或是「想要」的物品,但可以延後購買,因為對生活也不會有影響,生活也還是過得去。
可放棄品既非必需,也沒有正當理由可說服自己購買的商品。

改變對顧客分群的觀念及方式
「以心理來區隔顧客類型」,或許比以往採取「人口特質」及「消費能力」做為「顧客類型」分類來進行區隔行銷考量上,更有效

四種類型的顧客分群

  27 (13).jpg 1:急踩剎車型
NO39-型1急踩煞車型2.jpgNO39-型1急踩煞車型1.jpg
通常是所得最低的族群。 
但有些所得較高者,也會在遭遇所得或是健康情況惡化時,
受到強大的財務衝擊,因而取消、延後、減少消費,
或是購買替代品,削減各方面的支出。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天下雜誌()
NO39 (2).jpg

 











27 (13).jpg 2:痛苦忍耐型NO39-型2痛苦忍耐型2.jpgNO39-型2痛苦忍耐型1.jpg
此類型在各類型族群佔比最高,且涵蓋相當廣泛的受薪階級(即是有固定所得,朝九晚六的白領上班族與抱有鐵飯碗的公務人員),較不會受景氣的影響及失業波及的家庭型族群。他們往往對長期展望是較為樂觀,也較有耐力,但對短期內景氣是否會復甦,或是能否維持既有的生活水準,比較沒有信心。但是,會隨著媒體的報導壞消息與日俱增,愈來愈多痛苦忍耐型的消費者會轉為急踩剎車型。圖片來源:勞委會職訓局(左、右)
NO39 (3).jpg













27 (13).jpg
3:寬裕無慮型
NO39-型3寬裕無慮型.jpg
此類型主要為所得最高的5%族群,也包括那些不算富有、但相信本身財務能維持穩定的人(像是生活優渥的退休族,或是及時退出市場、已把資金轉往定存等低風險部位的投資人),
消費方式與水準較不受影響,但會在購買時更挑剔一些(或許也不再那麼擺闊)。圖片來源:理財周刊

NO39 (4).jpg  

 










27 (13).jpg
4
:及時行樂型
NO39-型4及時行樂型.JPG此類型成員通常是都市地區的年輕人,不會未雨綢繆,
不習慣儲蓄者居多。
往往是沒房子而是租屋,他們消費目的多半是為了「體驗」,
而非實物(消費性電子產品則是例外)
除非失業,否則多數是不太可能改變消費行為。
而當他們面對不景氣時,
主要反應就是延後重大購買支出的時間表。

NO39 (5).jpg 


根據心理態度、對商品的消費分類,區隔顧客族群

在景氣衰退期,大多數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上升、品牌忠誠度動搖甚至降低,且面對喜好的產品或品牌,可能會尋找較低的價格、或乾脆接受原本不那麼中意的其他選項。例如,選擇較廉價的店家自有品牌,如:家樂福的衛生紙,或是由有機食品轉為一般食品。
行銷人員在區隔顧客群族時,更應根據他們面臨不景氣時不同的心理(由滿懷恐懼到高枕無憂),以及他們對購買商品的分類方式(由必需品到可放棄品),了解顧客需求的變動,從而調整行銷溝通策略與產品組合

市場變化的關鍵
‧穩定的市場:市場機會微幅變動或沒有變動
‧有起有落的市場:對較強的企業而言,市場機會微幅或沒有變動;對其他業者(如品牌知名度低或市佔率較低企業)的市場機會則降低
‧衰退的市場:所有企業的機會都大幅減少
NO39 (6).jpg 


解讀消費心理,也解決不景氣的行銷問題點

當在不景氣時期,除了「及時行樂型」,在其他類型的消費者心中,可能會自然地將某些商品及服務,很快地由「必需品」降為「享受品」、「可延後品」,甚或淪為「可放棄品」。
舉凡,外出用餐、旅遊、藝術與娛樂、服飾、汽車、家電用品、消費性電子產品、各情況都會因人而異。
NO39 (7).jpg 
例如,以在家烹調(必需品)取代上館子(享受品)。因此販賣具多功能性鍋具的家居用品,或是具獨特風味的調味食材商品也可能大行其道。
或是,本來會上健身房、或都上美容院洗頭的婦女,將其本來視為必需品的開支,現已轉為「享受品」需求,甚至大幅消減開支

消費類型位移 - 不景氣 vs. 不同類型消費者
NO39 (8).jpg
C/P=Cost / Price
C/P>1表示商品在心目中的價值遠高於物品的售價,物超所值
C/P<1
表示這個商品售價高於它的價值,不值得購買
C/P=1
表示這個商品價值與價格剛好符合

針對核心顧客群:
以適切的行銷手法,量身規劃此類群的行銷手法
NO39 (9).jpg 

品牌管理應用觀點
新品牌是否可選擇此時期進入市場?
如果針對「必需品」品類為核心產品,例如:食品類品牌,選擇此時進入市場,如:自創品牌經營品,若商品力不錯,在市場仍大有可為機會。但如果是經營或代理新的汽車、家電、消費性電子、精品的新品牌,選擇此時機進入市場,成功的機會較低 (或是需投入的時間成本相對要提高,獲利的時間度也會更延後)
‧批發商在不景氣中,反而可逆勢成長?
因為契合大部分消費心理,在消費者印象中,跟批發商買一定便宜。因此,Costco這幾年的生意,反而在不景氣時逆勢成長。而且,許多知名及強大的企業或品牌,更會放棄百貨與商場的專櫃通路,選擇將商品以不同規格的包裝,轉入批發商通路,但對象是一般消費群

下步曲預告:行銷投資建議
當了解顧客心理後,也發現行銷問題點,
如何找出可能性機會,重訂行銷對象優先順序?調整預算分配?更換品牌?以及重新定義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thinker 的頭像
    bigthinker

    Big Thinker

    bigthin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