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開店,瞬間爆紅,帶來的是什麼?
網路開店是現在每個在做生意的人,都認為是立即且必要的行銷、或拓店路徑之一,
不論是老店"翻新",或是新鮮"創業"。
尤其對於新鮮創業者,因各種資金及人力、資源等因素,會先選擇以網路開店為先。
我們也在媒體報導中看到許多創業的成功案例,
此時,許多人便開始對"網路開店可帶來很大或更多商機?"充滿信心,甚至憧憬。
我們想先試問…如果,你已有網站商店或是已投入網路通路行銷服務通路,網路行銷,目前的成績真的都如你期望嗎?而透過網路商店成功帶來一些業績的經營者,是否網路商店所給予的是否都是正面效益呢?
【市場調查面】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持續成長,但近半數業者(47%)仍處虧損
調查結果顯示…
‧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預計成長30%,可達ND$ 3,116億元(2008年為NT$2,390億元)。
‧已獲利者佔比,在2008年首度有成長,且突破至31%(相較於2007年的26%,2006年的27%)
‧已達損益平衡者,在2006~2008年間占比不斷下降,2008年僅有22%(相較於往年:2007年為28%,2006年為31%)。
‧2008年仍處虧損的台灣電子商店的業者占47% (相較於2007年的45%,2006年的42%),比例高。自2006~2008三年間,比例仍無法下降反升高。
‧試問~目前正處於虧損的業者對未來抱持的態度?有近50%預估要三年以上才能達成損益平衡(47%),僅10%預計會在一年內獲利。 由此可見,「已獲利業者」與「仍虧損業者」佔比同時成長,顯示競爭更趨白熱化(競爭者眾多),經營挑戰更大。
(資料來源:IT IS 2009,iThome online 2009.12)
【業者心理面】聽聽…目前已在台灣線上購物市場經營電子商店的業者心聲…
他們面臨的主要經營困難與挑戰?
1. 比價行為,增加市場競爭更激烈(63.7%)
2. 類似商品太多,又進入價格競爭,彼此價格戰(50.2%)
3. 品牌或網址,不易被消費者知道或記憶(42.7%)
4. 投資報酬率低(42%)
5. 易被模仿,進入障礙低(37.8%)
6. 詐欺事件降低消費者信心(29.2%)
以上僅針對主要前6大且佔三成以上比重的因素呈現
資料來源:ITIS 2009.7
現在,
想要進入”網路開店”或是想要經營線上購物市場的業者,
提供你先思考以下幾點…
思考1:網路爆紅=業績爆紅=在消費者心中屹立不搖?
網路商店具備跨時空時間服務的優點,若搭配「產品品質」&「口碑行銷」得當,名氣自然扶搖直上,但名氣是否會完全反應在業績上,或使企業更加屹立不搖?這端看如何因應爆紅了…
※臺灣消費者的特色:重新鮮感(吃重鹹)、一窩蜂群聚,因此喜愛追蹤商品(特別是美食商品)的介紹評比(電視、網誌、雜誌…),重視網友與朋友的接觸經驗評論。且團購盛行,早已跨越辦公室、學校到陌生的人群(網路揪團,網路揪餐)。
※消費者愛好佐證~爆紅的方式很多,只是不論透過哪種管道(直效行銷方式),現在的消費者都會從網路上搜尋資料(double check & 尋找最佳contact管道),網路儼然成為資訊彙整處,可以見到歷年來的喜愛的名人推介、公益贊助資訊,嚴然認為廣受商業&非商業歡迎,自然信任度直升。
圖片來源:香帥蛋糕台灣樂天購物商店
思考2:爆紅的產品生命週期有多長?
食品業者在網路爆紅後訂單超量,為確保商品能盡速出貨,必須再投入機器設備加速產能,投資設備為固定成本長期攤提,與產品需求規模間呈現正比,若機器設備的投資僅是考慮短期內爆紅產量,是否合宜?
當下業績爆紅大賺
生命週期結束可能落得更快,消長潮差大,若還背負新投資設備成本、新雇員工薪資,結算後成長幅度未必如先前預期般「爆紅=爆紅」
圖片來源:阿舍乾麵官網、黑師傅官網
思考3:爆紅的產品模仿品多久後誕生?
最受婆婆媽媽歡迎的打掃用具,在使用效果一流的前提之下,若再加上Magic的便利,我想不只婆婆媽媽趨之若鶩,低價的仿效品更會如雨後春筍冒出(有時仿效品的生產者,甚至就是代工廠),因此,能擁有多久「領先優勢」是關鍵,但卻又希望業績扶搖直上,不如乾脆直接上電視購物,一次撒網一次收穫?
曝光率高,且抓住對象群習性,短期內可獲得高量訂單
高曝光率=高注目度,也愈縮短產品保鮮期與領先期。若廠商只有能夠掌握初期touch first的機會,將很難長期存活(除非掌握產品的關鍵技術,或是有更深入的附加服務);當然也可以下重藥流血搶市(提供買贈or1+1,反正真正的成本並不高昂),但Early bird消費者觀感為何?此外,消費者是否會因為幾次的下殺行銷操作,便養成「不需嚐鮮,稍等一會兒,自然就會有更便宜類似商品上市」因此流失了下個新產品上市的好評客群?
例如: 利用離心力原理上市的免沾手神奇拖把,大受市場好評。 由「好神拖」率先打出知名度,尾隨其後3個月內,相似商品陸續上市,包括「妙煮婦」、「黨煮媳」等等,現在在各電視購物、傳統市場皆可以看見競品蹤跡,就此進入「價格戰」(從NT$1580下殺NT$880)「買贈戰」(從1+3組,加碼到1+7組)的白熱化競爭。
圖片來源:Yahoo購物(左上圖),viva購物(其他圖)綜合以上思考點123,所以...爆紅時回穩,否則小心暴斃
以上的思考點1、2、3,並非宣導運用行銷提高曝光率是不佳的,
只是提醒大家,在不同的產業型態、商品類別,搭配不同的行銷手段,
並將重心回歸商品經營本質,一步一步、不好高騖遠的態度,才能夠讓企業細水長流的持續經營;
畢竟,明星商品仍會過氣,但培育眾多明星商品的母體,才是本質!
思考4:網路萬靈丹?
企業實體遇瓶頸時,進行網路行銷;企業起步經營時,搭配網路行銷,這是絕對的嗎?
◎維繫「實體商店的形象vs.虛擬店舖的形象」
網路之所以令人著迷再於接觸幅員廣,但大家經常未思及“如何才會?為何要?及如何因應”接觸幅員廣?
不論你將網路看待為「營收管道」或「輔助工具」,商品本質都是原點。
因為,網路所言必經商業行為後、真實體驗後才驗證可信度的存在(收到商品實體使用後)。而實體店鋪有時扮演著~對消費者甚是直接體驗與放心信任的重要角色。
◎網友參與度,是最難創造與維繫的關鍵
網友常會觀察網站的活絡程度、內容豐富度(與活絡程度成正比)決定下次是否再次click登門。因此網路(店鋪)形象維護有時甚至比實體(店鋪)形象維護更加困難,且必須更費心力。因為網路是“消費者主動認識你,我們無法對他說話,他有問題時也無法立即導正或解答”,消費者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此未必有正面效益。因此,若無法創造也就沒有效益。
免稅平台優勢將是趨勢,跨國經營趨勢
例如樂天、淘寶網等的國際平臺,對買方而言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網友可跨國選購,無須在本地消費(進口關稅*、代理商加成…)
*購買數量太多仍有被海關扣稅的問題。不過臺製商品具有珍貴性的優勢,此方向相當值得一試。
圖片來源:淘寶網、日本樂天
商品與品牌 ~ 回歸本質,真正有價值
觀察台灣地區消費者消費購物習慣,無論電子購物如何成長,仍無法取代實體店面提供「面對面接觸」及「消費樂趣」的優勢。
網購率在4大族群(19歲以下、20歲~29歲、30歲~39歲、40歲以上),這兩年仍持平在55%。各族群對虛實通路的需求,以及採購的商品類別是不同的,考量的因素也不同。
當然,在2008~2009年間,網購消費群(NT$ 5,000以上)在成長,其中30歲~39歲也由13%上升至30%,19歲以下的族群也由2%上升至15%。
資料來源:ITIS 2009,iThome online 2009.12
經營商品、品牌,仍回歸基本行銷策略確定 ~ WHO是主力客戶?WHAT是你的差異? 需要檢視商品的主要客戶群為誰?
將導引經營採取那一個通路為主,那一個為輔商品的差異?
- 是物超所值 (以市場最低價低立基);
- 是獨特取勝 (口味與配方、或設計等,消費者在其他品牌或商品上買不到);或是服務便利性最優 (從購買至售後品鑑或保固或諮詢服務),比其他業者做的好。
在虛實通路的經營上,要有「區隔行銷策略」什麼在適合於電子購物採購?什麼是你可在此通路上優勢?
電子商店提供客戶什麼商品(那些品類,或是品項適合於電子購物採購及服務),可更突顯你的商品及品牌在網路購物的競爭優勢。
有了優勢,再去營造或是轉化為“話題”,一旦具有消費者的注目度後,行銷的後續性都可備妥。
實體商店經營,仍是品牌知名度及信賴度的根源,且對於想長期經營業者而言,此部分的投入,無論是在各階段想了解消費者對商品的接受度及意見上,都最為真實。
同時也可檢視,本想討好或販賣的“目標消費群”,“最終是否真的”都對你的商品及服務產生交集嗎?還是與你想像的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