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高層除了要擁有綜觀全局的視野,制定策略的能力,對於細節了解也不容忽視。
如果只看部門或地區別的整體營收和成長,容易在片面資訊的誤導中下判斷及決策。
精密分析成長動能 商機就在細節 你們公司的最佳成長機會,可能就埋藏在整體數字之中,要找出這些機會,必須仔細檢視市場和績效。
但事實上,很少管理層有空去了解各種精細實況…
以前,管理層因為將公司劃分為幾個事業單位和地區性組織,然後要各單位分別扛起績效責任。因此,可以很從容地化解「精細實況」的掌握及決策資訊不足的壓力。
管理層常會以「距離這麼遠,很難了解那邊發生的精細實況」,或是「細節,我不需要了解,你們下面的人去做,就行」,常是一旦發生問題時,才發現自己對整體事件或局勢的變化,充滿了混沌不清。此時,恐怕連面對如何解決問題?下一步該是如何?都充滿了不安。
因此,管理層的職務是需要先了解「精細實況」,才能在整體局勢的決策關鍵時,具有最佳的判斷力。
分享與啟發 一家公司的執行長,在面臨成長停滯窘境時,將公司按地區、顧客、產品,把事業劃分得更細進行了解,結果發現遭到公司冷落的市場「成長區」。
在有些成長快速的區域市場,這家公司的營收和市佔率卻都很低,於是當找到公司尚未開發的「成長區」之後,便進行動能最強的顧客、地區、產品區塊投資。
此外更強化本身學習成長及定期檢討營運,主動安排與主管溝通,更仔細思考公司的市場與重要的事業決策。如今幾個成長區營收潛力都已高過預期…
若要成長,就需要…
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企業已經可以用愈來愈精細的手法,鎖定並區隔更細的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並仔細衡量各種促進成長的因素,找出最佳成長機會;嘗試運用精細的方式,架構並管理組織,以配合市場大環境,做出更理性、報酬率更高的投資決策。
可惜的是,大部分企業還是不懂得如何分析整理眾多可用的資料。
企業若能用更精細的方式去觀察市場,比較自己與競爭對手目前的表現,就可以發展出更有效的成長策略。不論企業最後採取的是要縮減成本,還是發動攻勢,都是需要如此。
當深入觀察後發現,每個事業群的各產品線及各區域市場預估成長率不同,採用精細的方法來管理和分析較小的區塊後,將會針對「成長區」進行主要資源投入。【投資最佳市場區塊】以一軸為平均市場佔有率,另一軸市場成長率,形成各事業區,再將各個區塊比較其動能及市佔水準,管理高層再推估出成長預測值,以
及未來成長動態的可能性的見解。可運用檢視的標的,如市場潛力 - 可由觀察特定顧客區塊的整體成長率;以及對公司績效 - 以成長類別、績效評等、績效標竿進行 評等。何者是表現得很好,且能創造股東價值?何者表現平平?那部分正在掙扎求生?如果都混雜在一起,實在是很難對症下藥,因此,需要深入觀察,分別找出好機會。
形成推動要務,讓每個要務在每個微區塊都要有專人負責。有些公司需要更多的高階主管,組成領導團隊,負責新產品群或地區。
【事業管理要更精細,成長型領導人必要條件】各事業單位的組合方式可能產生了改變,觀察它們成長潛力的角度也可能改變,對組織結構、人員、流程將受到衝擊,可能影響包括:需要多少層管理人員?以及哪些職能(人員)是由各事業單位共用?哪些移交給各個事業單位?人員及流程的問題,比結構上的挑戰還重要,是公司經營的精髓,往往得花更多時間去修正。執行長也必須隨之調整領導和管理的方式。
啟動改變:1重新配置資源2建立領導團隊3定期檢討營運狀況及績效
精細管理的精隨
採取更精細的方式管理,不見得要非要把組織分成更多事業單位(但有此可能性),也不必大費周章、勞師動眾地去蒐集更多的資料(許多公司已擁有所需的資料),或是開更多會(高階主管太忙)。
精細管理只是把更好的資訊導入現有的結構和流程中,然後根據資訊來改善它們。讓企業獲得比以前更詳細的見解,並據以採取行動,卻不必花大錢投資,或是持續支出相關費用。